企业欠薪产生“升级版本”查处隐性欠薪成讨薪新课题本报记者 蔡亮
每逢年底,清欠问题就成为媒体、社会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。然而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,近年来欠薪又有了新动向——隐性欠薪已成为一些企业侵犯劳动者权益的新形式,尤其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更为突出。 去年,杭州等地的劳动保障部门在对清欠问题进行督查时发现,个别企业已开始采用更隐蔽的方式克扣、拖欠劳动者薪酬。某服装加工企业给工人定下的劳动定额是每天加工50件衣服。表面上看,这家企业开出的待遇很不错:薪酬按完成的定额数量确定,做得越多薪水越高,甚至“上不封顶”。但事实上,绝大多数工人根本完不成定额,以至于连基本工资都要被扣。不少工人为了完成“基本任务”只能加班加点。 “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采取‘计件工资制’支付工人的劳动所得。然而,劳动定额大多由企业方单方面制定,不听取工会和职工意见,又没有行业指导性意见,定额标准偏高,如果按照劳动时间来计算,工人的薪酬明显偏低。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标准,一旦发生劳动争议,很难判断是非。”省劳动保障部门有关人士表示,这其实就是一种隐性欠薪。 记者了解到,隐性欠薪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。如杭州市劳动保障部门在检查中曾发现,一些单位在招收员工后,以服装费、培训费等名义,每月从员工工资中扣除一笔钱。还有的企业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,有意模糊与工作岗位、劳动薪酬相关的条款,以便日后可以随意调动员工岗位,克扣员工工资。此外,大量用劳务工、临时工代替正式合同工,每月只发放生活费,隔月隔季发放工资等,也都是隐性欠薪的表现形式。有关部门还发现,隐性欠薪的对象除了民工外,不少白领也遭遇了无薪加班、完不成“规定”业务量被扣工资等隐性欠薪问题。 业内人士指出,隐性欠薪作为欠薪问题的“升级版本”,不仅蒙蔽了劳动者,甚至让有关部门也难以察觉,因此危害更大,查处更难。据了解,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就清欠过程中凸现的新问题、新动向进行研究。平湖市正在探索和公安机关的协作机制,以共同追查欠薪逃逸的企业主。而杭州市则把应对的目光放到了扩大工资支付保证金的覆盖面上。 有关人士提醒,劳动者在应对隐性欠薪时,要有自我保护意识,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向劳动保障部门咨询或投诉,争取法律的支持和保护。
|